ok
本报记者 舒娅疆
9月29日,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舉辦“進解優促”面對面?供需對接“攻堅周”——人工智能産業鏈企業系列活動,會上發布了《成都市具身智能産業創新發展攻堅行動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(以下簡稱《方案》),提出到2027年底,成都市具身智能産業規模突破500億元,培育具身智能國家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50家、全國人工智能百強企業10家。
《方案》提出實施優勢賽道攻堅、關鍵技術攻關、公共平台供給、應用場景拓展、産業生態優化“五大行動”的23條具體舉措。其中,圍繞國産智能芯片“生態高地”、數據傳輸“光速之城”、智能原生産品“智造基地”、具身智能“安全衛士”,將實施“四大品牌賽道”攻堅行動。
據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,在《方案》發布後,他們還將圍繞“四大品牌賽道”、人形機器人、工業機器人等重點方向,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系統研究,制定細化方案,加快推動各項舉措落地落實。
中國電子商務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郭濤在接受《證券日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成都積極推進具身智能産業發展,是立足全球科技競爭格局、培育新質生産力的戰略抉擇,彰顯區域搶占未來産業賽道的前瞻視野。
“作爲融合AI算法、精密機械、物聯網感知的複合型領域,具身智能産業可重塑區域産業鏈價值結構:上遊推動高算力芯片、高精度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國産化替代進程,中遊壯大人形機器人、特種作業機器人等本體制造産業集群,下遊深度賦能智能制造、醫療康養、智慧物流等場景,推動傳統産業智能化轉型升級。短期內,能創造高附加值就業崗位,優化區域産業結構,長期來看,技術外溢效應將激活制造業創新活力,提升産業鏈整體競爭力。成都依托電子信息産業基礎明確‘四大品牌賽道’,通過差異化定位規避同質化競爭,有望打造具有全國輻射力的具身智能創新策源地與産業高地。”他說道。
據介紹,成都産業體系完備,智造實力紮實,創新生態優渥,爲打造智能原生産品“智造基地”提供了良好的産業基礎。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相關負責人表示,作爲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,成都已構建起涵蓋38個大類、184個小類的綜合性工業體系,培育形成2個萬億元級産業集群和10個千億元級産業鏈,累計建成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近300個;聚集了人工智能百強企業5家、具身智能國家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30余家,組建了人工智能産業基金群和未來産業基金,構建了良好的産業生態。
值得一提的是,2025年以來,具身智能産業受到國內多地關注。除了成都,北京、深圳等地也已出台了有關具身智能方面的發展政策,同時,産業鏈不同環節的多家企業紛紛加碼具身智能,推進産業化加速落地。
根據頭豹研究院發布的研報,2025年,全球具身智能已逐步從實驗室走向場景落地,不過,效率、成本、場景適配三大方面讓其商用化進程面臨挑戰。未來五年,具身智能在各場景的落地仍將遵循“從簡單到複雜”“先專後通”的原則,在2030年前,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工業專用場景,之後延伸至以“零傷亡”爲安全底線的家庭場景,最終將邁向通用場景。
中關村物聯網産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向《證券日報》記者表示,目前,具身智能産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期。“技術創新的步伐不斷加快,新的研究成果和應用場景不斷湧現;另一方面,市場對具身智能産品的認知度和接受度逐漸提高,需求逐步釋放。然而,該産業也面臨著技術成熟度有待提高、成本較高以及在倫理、法律等方面的挑戰。總體來看,預計未來五至十年,産業將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,隨著技術的逐步成熟和市場的進一步拓展,産業將進入穩定發展期,成爲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。”
(编辑 上官梦露)

